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04-08 14:51:15| http://www.ertong6.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人气:53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课题实施的意义:

目前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中出现比较多的弊端,具体1)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2)小学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3)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教材必竟是相对静止的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品德与社会课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关键词界定: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给学生社会经验为基础,讲究教育的实效性,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

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

3、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确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思想,构建和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活化教育的策略,生活化教育的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促使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1、  通过研究,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2、  通过研究,探索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

1、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目标(内容),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完善起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生活化教育内容体系。

2、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式、单一说教式或语文教学式的原有教学模式,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真正在生活的体验中领悟出实在的方法,并为生活实际服务,为我们的学生能积极适应生活和有道德的生活服务。主要

1)  优化师生关系;立足于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此师生关系上接收生活化教育。

2)  优化教学内容;立足于上生活化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3)  优化教学活动;立足于开发有效的教学活动为生活化教育服务。

4)  优化教学评价;立足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使得生活化教育更有时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培养起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3、  更新全体《品德与

www.ertong6.com 社会》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根据二期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针对这个课题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纬度中生活化教育的有关目标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四、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一)优化师生关系;立足于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此师生关系上接收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的教育课堂模式,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上下”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流、探讨,以此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配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师生融合,共同感悟,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对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锻炼,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平等互重,亦师亦友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予以凸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发挥尽致。在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我们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差异及带来的隔阂。

1、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创造美好境界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能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与教师一起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一直习惯了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尝试蹲下身来,融入孩子的队伍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下轻轻的抚摸,一次耐心的聆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一种较为具体直观的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样,拿把小椅子做在学生中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真实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利用身体语言形象地告诉学生:瞧,老师和你们一样,我们是平等的。

2、  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给予正确的引导

每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成长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理解及感悟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本模式实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聆听学生的不同发言和体察他们的不同感受。只要学生能就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就应仔细聆听,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不轻易的给出“这样是错的”或“你不对”这样的评语,全盘否定学生的看法。教师作到三点:

1)耐心聆听,态度诚恳,以鼓励的目光给学生以发言的勇气,并友善示意学生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完毕。

2)仔细辨析,及时肯定,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正确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点,都要给予肯定。

3)尊重发言,正确引导,在肯定学生对的地方外,对于学生感悟理解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一点有为重要,教师必须参与讨论,同时能迅速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意思,但不要给出判断性的语句,而是重在讨论过程中的正确引导。

3、  建立“教师与朋友”的双重身份,促进沟通理解

在现阶段低年级的新教材试点中,低年级的学生年龄与认识水平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的是一种亲近的快乐的教学。

“身份转化”的几种不同的教学尝试:

1)课前,利用几分钟和学生一起做做简单的自编操,跳跳集体舞(如《找朋友》)活跃气氛。)

2)课上,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课堂上的问题,或直接进入学舌的小组讨论,做做“特邀嘉宾”,或即兴现场采访,和学生一起做课堂要求的动手部分等。

3)活动中,多向交流评价。教师给学生发小奖品,学生也可给教师打小红星或发奖表扬。

4)课后,继续参加学生的各种讨论,亲密彼此关系。

自由开放,交流探讨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教与学地位的平等,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版块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体验,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伦理道德,人生观,世界观。

1、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灵活开放

和以往的《思想品德》或《社会》课程在教学界面上最大不同之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以小版块主题活动为主。教师可以自己根据备课思路,对课本所提供的十一个小栏目筛选或重组编排,有选择地进行教学。针对每个小栏目,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力求突出师生的交流合作互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

1)对“动口说”类小版块活动的设计处理:诸如“七色光”“故事园” “交流会”“我想说“等均属于此类版块。

A、开花式讨论:由教师提出本课的教学主题或背景,生自由讨论。

B、续接式讨论:

www.ertong6.com 多用于“故事园“的小版块活动中。”故事园中的主题故事教师不全讲完,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续编续讲,采用“师讲前因,生接后果”“师起头,生续编”或“生自由讲,师小结归纳”这几种方式。

C、自创“小名言”“小警句”:

在送你一句话及我想说中,教师所要引导学生的都是对所上课文的活动目标的感受理解。

2)对“动手做”类小版块活动的设计处理:诸如“小舞台”、“游戏宫”等属于此类小版块活动。

①“小生活劳动课”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较多让学生单纯动手做的部分,教师在这类课中的活动设计往往是教师示范做,学生学着做,把这一环节处理为一小段“生活劳动课”。

②唱唱演演小舞台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儿歌或表演情节,为学生搭建唱一唱,演一演的小舞台。学生即兴表演儿歌或情景剧。教师和学生一起唱,一起演,感受体验。

③快快乐乐小游戏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的小游戏活动设计可以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教师有时直接选取教材中“游戏宫”中提供的游戏,有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创小游戏。课前的小游戏(如“枪椅子”)可以活跃气氛,课中的“小游戏”重在让学生体验感受。

2、多向式交流互动探讨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互动为本模式的重点及特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A、生生交流互动

班里每个学生都是好朋友,教师在课堂中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和学习竞赛,又能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从小关注他人,心中有大家。

B、生生交流互动

正如生生互动一样,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群体活动中,能以身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C、小组交流互动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班级中的学生相应组合为学习小组,各个小组间的互动活动更有利与交流班中的不同意见,提高课堂效率。

D、家校、社区互动

“互动”的含义四宽广的,处理课堂上的互动,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师的组织下也可以形成互动活动,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立体。在互动中让学生真实体验,深切感受,使课内的教学延续至课外,渗透进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显现。

[案例片断]

(若干学生简介自己名字的含义)

师小结:小朋友,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些名字里都包含着爸爸妈妈深深的祝愿和希望。(贴:祝福与希望)

1、你们看,这个小姑娘,叫徐翔宇,她的名字当中也包含着爸爸妈妈对她的祝福与希望。你们能说一说吗?(演示动画)

啊,爸爸妈妈的希望多么美好,希望她长大了也能像杨利伟叔叔那样,飞上蓝天,飞上宇宙,做个宇宙超人哪。

……

2、还有谁想来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师随机点评)杨老师发现,刚才这些小朋友名字的取法,跟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他叫——李金勇。你们看,(演示动画)谁来说说他们的名字是怎样取的?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的名字中还可以放上妈妈的姓。(贴:父姓+母姓)

……

3、名字的取法还有很多种呢。(出示:张国庆人像)我们来读读他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

(演示国庆动画)对啊,国庆节的夜晚多美,爸爸妈妈美好的心愿也包含在这个名字里了。哦,我们的出生时间也可以用来取名字。(贴:出生时间)

……

4、其他类:

(1)还有谁的名字取法和这个三种都不一样?

(2)原来你的名字是根据            来取的。(贴:天气,季节……)

(3)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贴:……)

5、原来咱们的名字有这么多种取法,每一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觉得自己的名字怎样?

……

[分析]

这一

www.ertong6.com 教学片断取自一年级《我的名字》这篇课文中。教师设计本环节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对自己名字的交流中来体会到自己名字的独特含义,以及名字中所蕴涵的父母的祝福与希望。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自己的名字为基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组织教学,加以适当点拨小结,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将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悄然融合于一个个富有含义的名字的交流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名字的含义知晓不多,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先请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在父母的口中了解到自己名字的含义,为课上的交流做好准备。二课堂上的交流,从上述片断中可以看到,并非是杂乱无序,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层次分明地进行。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选取不同的名字类型,针对不同名字类型,引导生与文本的交流,有的是先请一类学生说后总结时使用文本(如“徐翔宇”的名字及动画);有的是请一个学生讲后联系文本(如“李金勇”的名字及动画),再由文本到学生,让学生在找到取名后再介绍同类名字,还有的是直接从文本入手(如“张国庆”的名字及动画),再引发学生交流;此外,还有在媒体动画中来动态地参与讨论名字的意义等等。正是因为交流的层次及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他们始终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在这一大环节的讨论,交流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各个不同的名字中所蕴涵的相同的意义: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祝福与希望,感受到了自己名字的独特,为有这样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而欣喜。课本上小朋友的名字、伙伴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到了自己名字含义的独特以及在这个小小的名字中所包含的父母对自己的深厚爱意。

师生合作,实践体验

师生互动模式下的直接表现形式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能互相合作。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既是引导者,有时又是参与者,同时也兼任评价者等多重身份。而学生则以多种方式与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师生互动所带来的是师生实践合作,生生实践合作,学生个人与小组间的实践合作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实践合作。

在这种多层次的实践合作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教师与学生能借助“讨论,辨析,动手DIY及模拟情境”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对道德情感的体验,能力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1、教师的示范与随机参与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示范性在进到互动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班级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动起来,教师自己首先要动起来,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有序有度地一起动起来。

1)“示范”的含义

这里的“示范”在具体的教学中演化为各种教学设计和教学的方式手段。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示范”可粗略分为讲评类示范和操作类示范。

A、 讲评类示范

为了完成课堂的主题故事 ,教师可采取“示范”将故事的开头,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故事段落续编续讲;组织学生对特定情境进行评价室,教师也可进行“示范”性评价,以提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B、操作类示范

《品德与社会》中有不少栏目涉及“动手做”,因此,在这些栏目中,教师的示范也一样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是以教师的示范为标准,更多的时候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出更好的做法或点子来。

2)教师的随机参与

并非教师只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示范”一下就够了。在教师的“示范”下,带动出全班学生的活动,教师不是旁观者,随机参与学生的活动中是合作互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A、教师随机参与讨论、讲评

讨论是课堂活动中多见的活动,教师随机参与学生的个人一对一讨论,也可以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中,教师随机参与的讨论应顾及学生的各个层次,随机参与讨论的面越广,越能融洽气氛,启发引拨,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教师的随机讲评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启发性。因此,在学生讲评模糊不清时,教师的适度随机讲评可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B、教师随机参与动手制作

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完成小任务小游戏历来是大受学生欢迎的。在师生互动模式中,这种做也同样十分有效。结合课文内容,为迎“六一”节,和学生一起设计班级游艺宫;为庆贺国庆节,和学生一起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为贺新年,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精美的贺年卡片……

2、多种方式的实践参与

师生互动 ,带来多种方式的合作实践,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学习与体验的空间。

1)交互式讲与说

在每堂课中,都相应有较多时间来让学生讲讲说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本模式中的讲与说更突出多向交互,具体表现为:

A、师与生的讲与说

B、生与生的讲与说

C、生与小组的讲与说

www.ertong6.com D、小组与师的讲与说

2)动手实践与讲评结合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十几个小栏目中要求学生动手参与的栏目较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写写画画,演演练练中来感悟导行。

3)模拟情境游戏表演

以现正在试行的一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更贴近儿童的活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在本模式中也积极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模拟表演,生动体验。

①生活情境实践体验:设计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②小项目游戏:利用“游戏宫”中的“游戏棋”师生同游戏,共体验。

③儿歌表演:不少课文中都配有相应的儿歌,师生共读共背或动作配读。

情理交流,共同感悟

基于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凸现了从内容整和到实现学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所提出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索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创新思路,师生互动模式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考虑更倾向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契合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也更注重师生的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教师一起理解感悟教材,受到思想上的启发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1、              搭建师生交流感悟的平台

学生因受年龄水平限制,其认知水平与教师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情感认知切入点,才能有效搭建起师生间情理交流的共同载体,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本模式针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编排特点,分别从生活,学习两大领域中寻找切入点,挖掘师生情感的共同载体,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1)寻找生活中的切入点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编采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家庭、社区、伙伴,这些内容有机组合,形成了课文内容。针对这类课文的特点,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共有的情感,以此为载体,带领学生进行互动体验交流。

2)寻找学习中的切入点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教材中较多设计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是这类课文的目标重点。而要让学生能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更新更积极的认识和改进,同样要求教师能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共有认识及体验为基础,进一步激发更高一层次的认识及体验。

2、感悟教材的内容的点点滴滴

每一篇具体的课文,给每一个学生所带来的感悟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理解得多些,对自己的触动就大些;而有些学生可能相对理解得少些,对自己的出动也相应少些。这些属于个体的正常差异,在“师生互动”模式中允许存在。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形成整齐划一的理解认识,而在课堂中,珍视每个学生所产生的自我独特体验感悟。教师激发学生的点滴感悟,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体验中完成教学活动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立足于上生活化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1、活动内容生活化

1).家庭是孩子德育教育的泉眼。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往往觉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我在上《爱心小天使》一课时,为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组织了“我当一天家”的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忙啊!有的说,父母做这些事情多累啊!还有的说,我在拖地的时候多么希望听到一句关切的话语啊!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那么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也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我的爱是一句贴心话;有的说,我的爱是个香甜的吻;有的说我的爱是一杯清凉的茶。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妈妈想吃什么呢?今天我回家准备给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灵交流的平台上,幼小的心灵深深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油然而生。

儿童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区是孩子德育教育的氧吧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不断

www.ertong6.com 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要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知识为能力,变认识为行为。而我们的社区就是孩子的德育教育的氧吧。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力资源: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等;物质和环境资源:社区居委会、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多功能社区少年儿童活动室等,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他们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实效性。如教学《我愿小区更文明》一课,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参观我们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建筑设施、工作人员等,参观完后就在小区的空旷地上,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围坐成一圈,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社区。孩子们都认识到每个小区建设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幽雅、整洁的环境是来之不易的。在交谈中,学生讲到了有些人不爱护小区公共设施的行为时,让他们义愤填膺。当讲到同学中也有个别人破坏小区设施的不文明行为时,个别同学的脸红了,低下了头。我们还邀请了小区居委会的阿姨与我们一同讨论交流,学生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阿姨咨询,并且提出许多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呢。

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2、活动情景生活化

1).趣味丰富情感

德育活动所创设的情景直接关系到能否强烈的感染学生,促发道德情感,并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多民族大家庭》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触及我国各民族的广泛视角,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唯有切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了解各民族的民俗和民风,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我校的王蕾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多处创设了活动情景,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地开展。例如王老师在导入课文的环节中,就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材料——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为引出课文既设置了悬念,又作了很好地铺垫。她安排了“猜猜看”的游戏,在每组桌上放了一个布袋,而布袋里放了什么呢?这是学生最好奇的。当老师让他们分别摸一摸然后猜一猜里面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当老师拿出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这三样学生平时熟悉的食品,问它们的产地时,学生都哑口无言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导入有效地引入了课文——黄瓜,又叫“胡瓜”,产地在新疆维吾尔族;“沙琪玛”产地在满族;“马奶子葡萄”也在维吾尔族,从而激起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习欲望。

2).实践体验情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标的要求是“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仅仅一本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教材,而是转向生活,走进生活,更多地将教学时间放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养成。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学材料,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综合地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如在教学《我们制造了多少垃圾》这课,我课前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调查哪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居民乱倒垃圾,路边的街心公园里不时可见各色塑料包装袋随风乱飘,化工厂随意向空中排放黑烟。这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学生们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并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现状,感受了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制定了方案,提出了倡议,培养了从小要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教学的内容经过老师的整合和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很好的联系,学生学起来有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也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三)优化教学模式,实施生活——知识——生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家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

           生活经验            经验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n

www.ertong6.com bsp;       生活经验与知识        应用知识、提高知识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兴趣(欲望),运用知识参与实践、提高认识、增强知识。

这样的模式需要教师作的是: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实际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 “体验”课文内容。

二是组织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引入的生活案例体验与感受,教师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三是课后拓展延伸工作,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课后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学生活化,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提高而提高。学习能力会因对生活经验(直接的间接的)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教学生活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当然,我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的教育作了部分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等还在思考中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字: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