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古代文学诗词赏析(唐)李约《观祈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唐)李约《观祈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11-30 14:16:22| http://www.ertong6.com |诗词赏析|人气:657
(唐)李约《观祈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诗词赏析,

观祈雨
(唐)李约①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①李约,字存博,汧公李勉之子,自称萧斋。官至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②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1)C(均体现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义愤,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本诗运用对比手法。(1分)前两句写旱情严重,百姓吹奏箫管,表演歌舞祈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豪门闲适欣赏歌舞,担心阴雨弄湿乐器而不能尽兴。(1分)百姓的焦虑急切与豪门的闲情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豪门的愤怒之情。(1分)(大意对即得分)


赏析
  此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关键字: 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诗词欣赏   

(唐)李约《观祈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