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09-30 01:05:09| http://www.ertong6.com |教师资料|人气:39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教师资料,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开阔了我的眼界,颇有感触。书中谈到的每个建议,既有贴近实际而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当合起书的那一刻,还留有许多疑问或思绪让我好好琢磨,下面主要讲讲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受及想法:
一、“一辈子都在备课”引发我的思考
当看到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后说的那番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带给我的是惊讶、佩服、崇敬。心里不断地想如何才能做到,每一课都要一辈子备,心里弱弱地对自己说,不可能吧……,带着问题,吸引着我不断地往下看。怎样进行这种准备,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而且这种读书是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内心渴望着进步,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变得强大,但是面对着现在浩瀚的书海,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却并不容易。终于在第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一下子使我豁然开朗。他给年轻的朋友建议每个月买三类书,坚持下来,每过一年,当自己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当教科书在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我现在正努力着,希望十年后,我也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
二、关于学生“实践”的思考
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经常都会提到他带着孩子到野外去观察和看看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我也渴望着让孩子能多接触大自然,同时我感觉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很可怜。记得带过这样一个班,在一次关于柳树的教学中,我问学生有没有见过柳树,他们很积极地回答:“看过。”我追问,在哪看到的啊?孩子兴奋地回答:“在图片上。”稚嫩地回答,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温和地再追问:“没有人真正看过柳树吗?在洪湖公园那也有很多柳树的呀,谁看过?”一片的沉默。或许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是却引起我无限地思考,在教师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物,对孩子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此同时,让老师带着孩子出去是不现实的,只好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去观察世界,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到大自然去,不要总在电脑旁。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针对自己教学年限浅,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我还看了有关课堂教学的书,在假期里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领略大师的课堂风采,走进名师的内心和名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本书通过“名师简介”“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观点交锋”“网友评论”等几个栏目来展开的。共收集6位名师最具有争议的6堂课的课堂实录,并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对我们一线的老师都是极富启迪的。
书中通过观点的交锋,让我开拓了眼界。对于教材的处理,对于学生的培养等问题,对过课堂的实录、教后的反思及观点交锋的评论,更深入更透明的走进名师的课堂,也从另一侧面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同样教过《检阅》一课,武凤霞老师在文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解读,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向。如何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武老师是一反常规,从残疾的博莱克的角度去挖掘教材,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且不说双方观点谁对谁错。这样的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不得不反思,在教学中,我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常规化呢?如果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我是否还会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教育孩子?当拿到一篇文章,我是否重新去钻研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管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起码这样的思维模式能发散我们的思维,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教学,这引导了我,在往后的教学中,要从多角度的创新的思考文本。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字: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