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

11-30 14:08:10| http://www.ertong6.com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人气:987
第一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习情况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实数的运算、幂的运算与代数式的运算,能利用一次方程(组)来解一般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因式分解的学习有待于强化与提高。在数学的思维方面,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提倡数形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目,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等,都应得到强化;在学习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因此开学初要给学生树信心,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适应八年级的数学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第1章  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涉及一些演绎推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重要的一环,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准确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图形较复杂的情况下三类角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是本章教学难点之一。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容易混淆,是本章学习又一难点。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本章的性质和判定是研究图形的两方面基本内容,也是图形的应用和学习后续几何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两类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一些图形的性质和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在解决某些问题中推理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理解这些推理过程,并学会表述是本章教学的主要难点.

第3章  直棱柱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直棱柱、展开图、三视图及其有关应用。这些内容在前两个学段学生已有接触,但十分肤浅,只学过长方体和立方体。本章是学生已有空间图形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环。尽管本章内容仍是直观的,但要求已有所不同。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视图的要求本套教科书分两步到位,本章只涉及直棱柱的三视图及表面展开图,有关圆柱、圆锥、球等几何体的三视图及表面展开图将到九年级学习。直棱柱是一种基本的立体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与三视图,在今后的立体几何学习中会经常碰到,是本章的教学重点。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判断和画法对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要求较高,是本章主要的教学难点。

第4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

 本章着重学习统计方面知识,它是建立在七年级上册“数据与图表”的基础之上,既是前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频数及其分布”做准备。统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平时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本在本章相对集中地介绍有关统计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意在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以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释、分析、处理、解决许许多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有抽样(包括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和标准差,以及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三个重要特征统计量,方差、标准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两个重要特征统计量。这些内容都围绕实际问题展开,重视知识的应用,突出学生统计意识的渗透和统计能力的培养。

第5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相等关系是相对的、局部的,而不等关系却是普遍的、绝对的.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量关系在数学上表现形式,不等式的知识也是研究方程、函数和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因此不等式也成为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等式中最基础且在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的必备知识,所以我们研究不等式从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本章内容编排线索为:在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不等式性质的依据,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就变得可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是本章内容中数形结合、求不等式组的解的直观和有效办法.课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应用上加大了篇幅,突出了用不等式建模解决问题的思想,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第6章   图形与坐标

教科书在设置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种数学工具,尽早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目标是:了解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及坐标法的思想,探索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除了包括传统的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概念外,增加了坐标法的简单应用和简单的坐标变换,如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的对称、平移变换等内容。本章内容的编写围绕着确定物体的位置展开。首先从实际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如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教室中学生座位的位置以及城市中相关地点的位置出发,引出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点与坐标(整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再来看它在确定地理位置和数学中的应用。本章的编写改变了直接从数学角度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引出坐标系,让学生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坐标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成功地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既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又可以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7章   一次函数

“函数”概念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高等数学研究的对象。“函数”的引入使得数学从“常量数学”转化为“变量数学”,这正是近代数学的一个标志。前面学过的数、式、方程等都是传统的“常量数学”的组成部分,函数则属于“变量数学”的范畴。在初中阶段,只学习函数的初步知识与基本概念,目的是降低难度,但又介绍“函数”的思想,使学生能以运动的眼光、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学习函数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它又是高中学习“函数”的必备的基础知识。高中的函数概念是建立在集合、映射等基础上的现代概念,抽象程度较高,而初中的函数的概念还是描述性的概念。实际上在前面所学习的内容中关于给出代数式或列出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已经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因此学习函数是有一定基础的。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走进数学世界”、“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体会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会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②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会说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③了解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了解基本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品的包装);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立体图形,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立体图形(如不可能的立体图形等)。

④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实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通过合作学习,同学间共同探索、相互启发,理解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意义,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会利用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较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比较,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异同,尤其是不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负数的情况.同时通过对比方程与不等式、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理解类比的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会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理解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有效数学模型。

⑥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熟练地根据坐标系确定点,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坐材系中,感受图形进行对称变换和放缩变换后的坐标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⑦通过简单的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会分辨常量与变量;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意义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能够举出函数实例,并能够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图象;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定义,对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会确定它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求它们的函数值;理解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关系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能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

①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平行线、特殊三角形、直棱柱、图形与坐标)的性质,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能在说理的推证过程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②学生能在样本与数据分析中,学会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

③学会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④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体会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③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⑥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材钻研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五、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

8.30~9.5

预备周

2

9.6~9.12

  1.1节---1.3节

3

9.13~9.19

1.4   复习、测试、分析各1课时,2.1节

4

9.20~9.26

2.2—2.4,复习2课时

5

9.27~10.3

2.5—2.7

6

10.4~10.10

放假

7

10.11~10.17

复习2课时、测试、分析各1课时,3.1节

8

10.18~10.24

3.2—3.4复习测试2课时

9

10.25~10.31

4.1—4.5节

10

11.1~11.7

复习,测试分析3课时  期中复习

11

11.8~11.14

期中复习     测试

12

11.15~11.21

期中试卷分析     5.1—5.2   5.3(1)—(2)

13

11.22~11.28

5.3(3)     练习2课时   5.4    复习

14

11.29~12.5

测试分析3课时       机动2节

15

12.6~12.12

6.1—6.3

16

12.13~12.19

复习2课时,测试分析2课时

17

12.20~12.26

7.1—7.3(1)

18

12.27~1.2

7.3(2)—7.5(1)

19

1.3~1.9

7.5(2)    放假

20

1.10~1.16

第7章复习3课时,测试分析2课时

21

1.17~1.23

期末复习

22

1.24~1.30

期末复习

关键字: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