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古代文学诗词赏析“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 ——杜甫《蜀相》赏析

“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 ——杜甫《蜀相》赏析

11-30 14:16:22| http://www.ertong6.com |诗词赏析|人气:534
“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 ——杜甫《蜀相》赏析诗词赏析,【作者】肖旭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杜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期间,曾入长安谋取官职,希望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结果却困居长安十年。经过种种努力,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看管兵器库)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安史之乱暴发后,杜甫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也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从八品的谏官。而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罢相而触怒肃宗,很快就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家小,加之对仕途的失望,终于在乾元二年(759)弃官入蜀。《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其时已年近半百。此时凭吊诸葛亮,自然不能不引起他的无限感慨。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的祠堂,就是四川的“诸葛武侯祠”。锦官城,指成都(汉代,成都织锦发达,曾设锦官在此,后称锦官城)。柏,武侯祠前有棵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的。森森,既写柏树的繁茂,又写它的高峻。这两句是写丞相祠堂的远景。开头用设问句点题,一个“寻”字,表示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往访祠堂的心情。答句点出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的主要特点,又象征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还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是遮掩,阶是台阶。草长得很高,把台阶都遮掩住了,“自”是独自,徒自的意思。碧草自生自绿,春色自美自尝,言外之意,诸葛亮祠堂已无人问津。“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在树林间飞来穿去,宛转呜叫,但鸟却被繁茂的树叶遮住看不到,而只听到从树叶间传出它的宛转叫声。这两句借景抒情,是对句,写武侯祠的近景。仿佛诗人已踏上碧草掩映的台阶,穿过了树叶繁茂、黄鹂鸣叫的林荫夹道。这两句,情景交融,“自”“空”二字自然巧妙,写空寂、清冷的感受,熔进了悲伤之情,含有祠在人无、一切均成过去的意味,抒发作者诸葛亮的缅怀之情。美景、好音与无人问津成鲜明对照。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三次访问,“频烦”,多次烦劳。“天下计”指的是治国打天下的战略计谋。“三顾频烦天下计”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打天下的战略计谋和请他出山辅佐蜀汉之事。这一句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指蜀汉刘备、刘禅两代。“开”开创大业,“济”匡济危难之意。“开济”与“两朝”相应。“老臣心”指两代辅佐,始终忠心耿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也是对句,写诸葛亮一生业绩。诸葛亮辅佐蜀汉毕生文治武功,业绩辉煌,诗人用两句十四字予以总结,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耿之心,抓住了诸葛亮一生业绩的重心。这两句隐含着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和谐关系的无限神往。这种和谐的鱼水关系,与诗人困居长安十年的遭遇以及任拾遗期间与肃宗的关系,自然形成对比,神往之中,无疑蕴涵着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军队出征。“未捷”,指当获奏凯而尚未获胜奏凯。“身先死”,业未就而人先死。这一句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当他最后一次出师,病逝军中。“英雄”是泛指。千百年来,多少英雄人物,往往未达目标而含恨死去。一个“泪”字,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丞相北伐精神的赞叹,也饱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这两句既是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有诗人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对安史之乱平定无期的忧虑。所谓“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惺惺惜惺惺;是借凭吊诸葛亮,抒发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写诸葛亮的结局和深远影响,突出出师未捷,千古遗恨,强化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写景景真、叙事事切、议论中肯、情意深挚,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首联,交待武侯祠的所在地。“何处寻”的设问,表现向往已久、急于往访的迫切心境,抒情中隐含着寻绎“丞相柯堂”的叙事成分;“柏森森”写望中之景,写景中蕴含着崇敬之情。颔联碧草、黄莺写景色之美;“自”、“空”二字借美景写哀,抒发诗人对诸葛丞相的缅怀之情,写景、抒情水乳jiao融。颈联以叙事为主车,但也交织着议论和抒情,浸透着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同时也隐含着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和谐关系的无限神往。尾联抒写诗人感叹,既是议论,也饱含哀切、悲愤之情。

前四句主要写祠堂景,借景抒情,后四句主要是论丞相之事,是借事抒情。前四句表达的主要是对诸葛的敬仰和对诸葛精神被人遗忘的忧伤之情。后四句表达的主要是对诸葛亮业绩的歌颂和对诸葛精神无限追怀的感情。全诗通过对武侯祠的景物描写和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概括,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而且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遭遇的感慨。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曾毫不讳言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杜甫所谓“惊人”,并非追求句式、词语的奇特,而是注重用准确、精当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本诗就是极好的例子。如首联“丞相柯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一“寻”字,表现向往已久、急于往访的迫切心境;以“森森”的叠音效果,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都极为准确、精当。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以浅俗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三顾频烦”写知人善任,“两朝开济”写托付之重;“天下计”赞功勋卓著,“老臣心”则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层。显示古之君臣的鱼水关系,抒发由此所焕发的无限神往之情,这是第二层。诸葛亮的卓著功勋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的破灭相对比,传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这是第三层。可谓精练之至,丰富之至,撼人之至。


关键字: 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诗词欣赏   出师表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