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童秀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11-30 14:08:10| http://www.ertong6.com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气:666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数上册P84、P85 11~20各数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直尺、橡皮圈、小棒(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橡扎小棒)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的定位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后继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读数、认数、甚至会写数,难点是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知识技能目标是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等方法,认识11~20各数,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并学会数数。过程方法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搜集生活中客观存在11~20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教学策略选择

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教学理念,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借助小棒操作,利用反面材料比较等策略,从而突破重难点。

⑴通过操作、比较,建立十进制的概念。

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预设时,考虑到12根小棒不同的摆放难以比较出十进制的必要性。但是十进制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后继学习多位数的基础。当意见不统一时,设计“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这个游戏,同样多的小棒,不同的摆放,给予同样多的观察时间,而读数的速度完全不同。教师利用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

⑵通过实践、猜测,发展数感。

用数来描述生活,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之一。整节课的设计把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数以生命力,从引入部分的猜铅笔,到实践运用部分说说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猜抓一把铅笔几支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景

1、引入

⑴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你看,铅笔就买了这么多。(教师拿出放有12枝铅笔的笔筒)

⑵猜一猜,有几枝?

⑶到底几枝?你有什么好办法?(数一数)怎样数?

⑷再拿出另一个放有20枝铅笔的笔筒,问:这里有几枝?肯定比12枝多,到底有几枝?(数一数)

师:一枝一枝地数,你感觉怎么样?(慢、麻烦)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很快地数出12根小棒,把多余的推到一边。

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小棒怎样摆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

2、摆小棒,感知“十”。

⑴动手操作、摆一摆。

⑵同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样摆的?

⑶全班交流。

①你是怎样摆的?上台展示

a. |  |  |  |  |  |  |  |  |   |

b.||  ||  ||  ||  ||  || 

c.|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 | | |   | |

e.……

②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备选】若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用课件演示每幅画面出现的2秒后消失,问:有几根小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那就用我们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再来摆一摆刚才的12根小棒。

⑷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①这一捆有几根?(10根)也就是10个一,几个十?(1个十)

②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③看着这一捆小棒,自己轻声地说,全班齐说。

3、摆小棒,说组成。

⑴师摆13,边摆边说。

1个十,3个一组成13。反过来也可以说13是由1个十,3个一组成的。

⑵生摆15,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⑶摆一个比10大的数,你喜欢摆几就摆几?

①你摆了几,让其它小朋友说说你摆了(  )个十,(  )个一。

②说说你摆了(  )个十,(  )个一,让小朋友猜你摆了几?

③小结:看来摆十几,先摆(  )个十,再摆(  )个一。

【备选】若是学生直接摆出 | | | |  | | | | ,请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若是学生先摆1个十,再摆10个一,把调整意见的基础上把10个一扎成一捆,理解2个十是20。

④延伸:3个十呢?4个十呢?

⑷填一填。

①1个十和1个一组成(   )。

②17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③(   )个十是(   )。

4、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刚才小朋友认识了一些数,这把尺子上也有一些数。

⑴放到投影上放大,0~10。

⑵猜10后面有哪些数?比19大1的是(   )。顺数、倒数。

⑶看到直尺上的数,你知道了什么?

如:比11大1的数是12。

18的邻居有19和20。

15的前面是(   ),后面是(   )。

……

⑷现在你能按一定顺序给这些数据排排队吗?

5、揭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实践运用

1、在生活中,你在哪儿里见过或用过这些数?

【备选】

1年12个月,整体认读音节16个。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

一盆水彩笔12色,今天是10月20日

十字路口红绿灯20、19、18。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吗?

你抓一把糖给(   )颗。

你抓一把铅笔约(   )枝。

2、实际运用

⑴奖红花。

⑵到现在为止,你有几朵红花?

⑶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几朵红花?

①一页大约有(   )朵红花。

②谁的红花最多?

③以后自己数出10朵,先圈一圈,再到老师那里换金苹果,这样既帮助自己,又方便了老师。

四、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问题情境的创设,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起点,检查数数的情况,又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尊重学生的有不同摆法,并于一一展示,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学生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提供反面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真实地体验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的。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操作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不同形式的“摆、说”练习,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开放问题,把无序变为有序可以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数来交流和表达信息。

寻找参照物,估一估抓一把糖,一把铅笔的大概数,培养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估算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金花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

www.ertong6.com

五、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①一根一根地摆,②两根两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还多2根,④10根一捆,再摆2根……

师: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引导学生一起看课件。

第一幅:(一根一根地摆)

| | | | | | | | | | | | | | | | | | | | |

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

(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两根两根地摆

||  ||  ||  ||  ||  ||  ||  ||  ||  ||  |

(方法同上)

第三幅:10根扎成一捆。

| | | |    | | | |  

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说:“21根”。

师:小朋友,其实三幅画面上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生: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1、理解——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实践——巩固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巩固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学生能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内的,想象教室外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等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

3、猜测——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入部分,从亲切地谈话中,从具体的情境中,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支,红花本上约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遗憾的是,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教师没有处理好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关系。

关键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